前幾天提及過一次大戰時使用的毒氣,但原來毒氣只要用得其所,一樣可以用來幫人。例如一次大戰中惡名昭彰的芥子毒氣,就被改良了成為化療藥物。
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,德國轟炸意大利巴里港中盟軍的船艦,轟炸意外地引爆了一顆芥子毒氣炸彈,令到盟軍做成重大傷亡。但之後研究人員卻意外發現芥子毒氣的生還者的淋巴細胞顯著減少,令他們想到芥子毒氣可能可以抑制淋巴細胞的增長。基於這個發現,研究人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化療藥物--mustine。它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把芥子毒氣中的硫改成氮。
後來我們知道mustine是一種alkylating agent,它的作用原理是令DNA甲基化,從而破壞DNA,抑制淋巴細胞的複製。
Mustine慢慢地演進,到今天在低等級淋巴癌(如follicular lymphoma、marginal zone lymphoma)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(CLL)中很常用的bendamustine,都是從mustine演化出來的
Bendamustine其實在1960年代已經在東德出現,但由於當時正值冷戰,在鐵幕封鎖下,西方無法知道他的存在。直到1990冷戰結束,德國統一,bendamustine才正識被世界所認識。
新研究發現,對於低等級淋巴癌,bendamustine與傳統的CHOP化療相比,病人存活率接近,但復發時間延長,而且骨髓毒性、黏膜發炎、噁心等的副作用也較少,不過會比較多注射反應和肚瀉。總括來說,它是一種非常好的藥。但問題是bendamustine較貴,需要病人自費。